1. 首页 >> ChatGPT教程 >>

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来源丨中国电化教育

chatgpt中文版 http://chatgpt.guige.xyz 

作者丨吴军其 吴飞燕 文思娇 张萌萌 王嘉桐
第一作者简介:吴军其,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现范中心履行主任。

01

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教师专业理念革新的催化剂
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而构成的对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心,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ChatGPT在教育领域履行复杂任务的非凡能力可能革新现有的教育实践,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复杂感受,并可能增进和催化教师专业理念的深层变革
一是从“人机协同传道”到“人机协同育人”教育观的转变。智能时期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非“知识传递”。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可以轻松回答用户各类知识性问题,如果教师培养的学生仅仅是获得和存储知识的低阶思惟脑力劳动者,未来他们极可能被技术替换。这一压力将促使教师更关注“复合型人材”和“创新型人材”的培养。例如:新加坡教育部(MOE)出台相关规定,提倡教师拥抱ChatGPT,灵活应用ChatGPT协同教学,培养学生的智能思惟,建立人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
二是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教学观的升级。ChatGPT通过机器学习和内容生成可协助教师完成备课、题陌生成、语言翻译等重复性教师传统工作,如表1所示,有助于下降教师解读教材的工作负荷,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给予个性化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心将由关注教材升级为关注学生本身,部份中小学教师开始思考利用ChatGPT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一位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成熟,教师除提供知识帮助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常常询问ChatGPT诸如“如何与内向的小学生沟通”等问题。
三是从“被动学习”到“自我导向”学习观的演变。教师的学习观是教师对本身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目的、内容、方式的认识。在师生学习进程中,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回答,且相对传统搜索引擎其准确性和内容匹配度更高,过去难以获得的各类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学习的目的、内容、方式变化悄然产生。学习由通道有限的被动知识获得向以自我需求为导向主动探索演变,学习者在海量的知识库中主动辨别、挑选学习所需,明确自己为何学、学甚么、怎样学,并借助ChatGPT评估自己学得怎样样。在人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驱动下,教师有望首创ChatGPT赋能的自我导向、人机协同、相互超出的学习新格局。
ChatGPT带来的这些变化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观念冲突,催化教师批评性反思本身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成心识革新本身的专业理念。
(二)教师专业知识增长的驱动器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展开有效教学活动的条件条件,人工智能时期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多元复合性,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ChatGPT语料库中存储的大量信息和知识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资源,这一特性使之成为教师专业知识增长的重要驱动器。
一是深化拓展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某个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研究资料,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不断吸纳和鉴戒新的知识视角,深化拓展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ChatGPT“解释成语刻舟求剑”时,ChatGPT概述了成语的出处、典故和本意;若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别的寓意吗?”,ChatGPT能够结合上下语境,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角度对“刻舟求剑”的寓意进行延伸拓展。
二是加速积累教学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观摩和交换是教师增长本身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手段。在ChatGPT序列任务履行能力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定制化教学策略、课程计划、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等案例,快速积累教学经验。
例如:一位科学教师输入“小学三年科学课《小小建筑师》合适采取甚么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时,ChatGPT能结合科学学科背景,输出合适该教学内容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游戏化学习模式的设计思路。如果他要求获得详细的游戏化教学设计方案,ChatGPT会根据主题《小小建筑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游戏任务和教学评估方案。同理,ChatGPT也能提供基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帮助教师提高观摩“同课异构”的效力,发掘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吸收内化,快速积累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更好地应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问题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是自主提升条件性知识。ChatGPT能为教师提供条件性知识的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等。这些条件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教育的挑战,提高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ChatGPT为教师专业知识增长提供了机遇,对拓展教师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加速器
专业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需要通过专家指点、同伴互助和自我发展实现,且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质量与方向和教师个人知识与实践转化水停息息相关。ChatGPT出色的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和语料库中存储的海量理论知识与教师教学经验,为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是提供个性化“虚拟专家”互动,为专家指点提质。以培训为主要方式的“专家指点”,可能会高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价值,并疏忽教师在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且缺少针对性,从而致使教师培训教师观念和知识提升的成效高,而能力培训成效低。
ChatGPT可以助力教师分析、整合已有知识,立足问题、分析实践,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供个性化的“虚拟专家指点”。在ChatGPT的支持下,教师能够以对话的情势与“虚拟专家”进行互动,上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ChatGPT从理论层面分析问题成因,并给予实践建议。教师在与ChatGPT共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逐步突破理论转化实践的难点,取得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一名地理教师在考试阅卷时发现部份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存在不足,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没法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进而解答问题。他就此问题与ChatGPT进行了探讨,ChatGPT从“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实践经验、知识关联、学习动机”等角度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引导该教师一步步思索实践解决方案。
二是创新教师反思进程,为自我发展增效。教师自我发展强调教师应对实践进程与结果的优势和潜能进行深入反思。ChatGPT能对教师输入的教学实践、教研作品等进行快速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辅助教师梳理反思结构,提高教师反思效力。在ChatGPT的支持下,教师通过反思、批评本身实践,增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实现自我超出,取得专业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上传至ChatGPT,发问这份教学设计有待优化的地方,并要求ChatGPT预测学生学习状态。ChatGPT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分组活动的设计、可视化工具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设计优化建议,并预测了教学实行时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社交等维度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了思路。
因而可知,ChatGPT的参与可能提高专家指点和自我发展的效果,加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进程。
(四)教师专业情义深化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技术会取代人类教师吗?ChatGPT被誉为最接近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机器,它的出现再次引发这一话题的热议。这场热议将促使教师群体重新审视教师角色与教师使命,成为教师专业情义深化的新引擎。
一是驱动教师职业审视,阻抑身份认同模糊化。面对ChatGPT浪潮的冲击,深化教师身份认同势必引发重视。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对教师地位角色、职责功能的主观感知。如果教师依然恪守以往信心,仅仅作为体现工具性价值的“经师”,重复着教授书本知识的机器般教学劳动,而不是成为育人的“人师”,将面临被ChatGPT取代的风险。ChatGPT引发的“经师”与“人师”之争,侧面反应了“人师”的不可替换性,为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重构提供了契机。
二是唤醒教师使命感,坚定教师职业信心。ChatGPT是一种弱人工智能,存在缺少训练数据、生成虚假信息、数据来源权威性存疑等问题,若学生分辨能力有限,将习得毛病知识而不自知。这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将激起教师的使命感,促使教师在使用ChatGPT的进程中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评思惟等高阶思惟。另外,由于没有任何一套算法能确保教育人工智能规避潜伏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难以成为真实的伦理主体,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具有显著的伦理性和精神性,只有教师才能承当起教育伦理责任。

02

ChatGPT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一)专业意识:对“双师”协同融会理念的冲击
ChatGPT参与教育领域,可以作为另外一名“教师”,与人类教师构成“双师”协同课堂,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但当ChatGPT在教育领域显现超出态势时,有可能会偏离教师控制,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创新及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等多方面造成冲击。
一是削弱“立德树人”教育观。优秀的人类教师不但能增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还可以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增进全面发展,但在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的情感、特性、价值、多样性逐步被消解,沦为庞大机器体系中的零件,使主体变成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当ChatGPT被授权替换教师履行部份任务时,教师逐步沦为机器体系中的“零件”,因技术理性排挤情感因素,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和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甚微。
二是固化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思想。ChatGPT工具可以替换教师完成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如快速生成教学资源、辅助展开课堂讨论、参与作业测评等,教师本能地将自己从平常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教师完全依赖ChatGPT工具展开工作,致使教师工作变得绝对化和凝固化,限制教师的思惟空间,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同时,容易导致教师忽视教学中的问题,缺少展开教学研究的基础。如针对初中数学《圆》的知识,教师利用ChatGPT工具生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完全依照该方案完成教学,忽视教学创新。
三是减弱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ChatGPT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够处理各种事务。但与此同时,ChatGPT也剥夺了教师自主探索、不断思考、开辟创新的机会,进一步减弱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ChatGPT无疑成为教师怠惰的“温床”,使教师在技术的掌控下失去实现本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八年级语文教师对《列夫托尔斯泰》一课较为陌生,利用ChatGPT工具搜索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尔后,又借助ChatGPT工具生成该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教学评估等内容,教师便根据此方案展开课堂教学。可见,ChatGPT为教师获得知识及教学方案等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创新的动力。
(二)专业知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
ChatGPT基于区别数据库与学科领域搜集和整合知识,其产生的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缺少明确的联系或结构的问题,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面临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
一是致使教师信息迷航。ChatGPT打破了区别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割裂状态,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能够高效力、跨学科地实现特定知识主题下的信息搜索与展现。其搜索的信息具有“量”大“面”宽等特点,能够为教师减少机械性的信息搜集劳动,但海量“碎片化”的搜索结果有可能会使教师信息过载,或是茫然无措,教师很难找到自己所需的重点及核心内容;且基于多个数据库和多学科生成的知识可能会存在信息冲突现象,更容易使教师溺于信息洪流中。
二是导致教师疏忽知识加工与再生。知识加工与再生是指学习者将新知识进行组织与重构并与先前知识联系加以拓展和提炼新知识的方法。首先,ChatGPT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可以快速生成部份符合教师预期的文本,容易使教师产生工具依赖;其次,“高质量”的文本生成假象,容易使教师疏忽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与原本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进而扩充本身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利用ChatGPT搜索高中地理知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得到“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文、地表及生物四要素组成”的答案。如果教师没有信息加工意识,难以发现ChatGPT生成的答案与教材中“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五要素组成”有所出入。
三是致使教师知识难以迁移应用。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在一种情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于新情形。教师熟习知识应用情形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加工有助于知识迁移及利用。ChatGPT生成的知识通常是由许多区别的“碎片化”文本片断组成,缺少语境及背景信息,难以构成完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利用到其他情境中。比如:教师向ChatGPT发问:“如何教导班级上的调皮小孩?”。ChatGPT提供的方案包括: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保护秩序、给予正面嘉奖、与家长合作和寻求帮助等方式。看似系统的建议,却非常“碎片化”,没有提供实际可行、完全且全面的建议或指点体系,如:没有具体说明此方案适用于哪类“调皮”的孩子?是扰乱课堂,抑或是有暴力偏向的孩子?没有说明如何与孩子展开沟通、沟通甚么内容等?可见,ChatGPT生成的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由于知识“碎片化”难以使教师实现迁移应用。
(三)专业能力:对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的挑战
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常常能推动教学、资源、评价等全方位升级,但由于技术的不肯定性,也会为教师的技术利用带来风险和挑战。ChatGPT赋能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若想正确驾驭这一技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个人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
一是技术赋能教育要请教师具有数字素养。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力,增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如果技术利用不当,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反作用,ChatGPT也不例外。倘若教师贪恋ChatGPT带来的工作便利,对ChatGPT提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照本宣科”,教学将失去应有的思想碰撞,师生之间也将竖起一面技术的高墙,教师将物化成ChatGPT的代言人。倘若教师迷恋ChatGPT的随问随答,习惯于一键获得知识,极易致使教师迷失在数据的迷宫,思惟能力退化。
ChatGPT技术红利所伴生的这类种风险倒逼教师提高数字素养。首先,教师一定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数字化意识,只有客观看待ChatGPT利用对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明晰ChatGPT的“可为”与“不可为”才不会沦为技术的附庸。其次,教师需提高数字化利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公道利用ChatGPT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展开个别化指点,发挥ChatGPT赋能教育的最大效益。第三,教师只有增强数字社会责任感,才能恪守学术伦理规范且有能力保护师生数据安全,避免利用ChatGPT进行原创剽窃。最后,ChatGPT参与教育生态也促使教师提高个人专业发展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自我学习、研修、创新的能力,才能不被时期淘汰。
二是技术赋能教育要请教师具有高阶思惟能力。虽然ChatGPT的准确性相比传统搜索引擎有很大提高,但它本质上依然是根据提示词几率散布关系生成关联内容的语言模型,且训练模型的数据限于2021年前,因此没法保证ChatGPT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ChatGPT利用进程中,“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教师向ChatGPT发问“和技术赋能教育相关的最新中文论文”时,ChatGPT看似严谨地列出了数条文献及内容摘要,教师查证后却发现所列论文均不存在。另外,ChatGPT所生成的内容均来自训练语料库,并不是由它所创造。因此,当ChatGPT利用于教育教学时,教师需具有高阶思惟能力,怀揣批评、质疑、反思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验证假定、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面对ChatGPT输出的看似严谨公道的信息时做到明辨对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将其创造性地利用于实践中,增进专业发展。
(四)专业情义: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弱化
如果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中被过度使用,将致使教师的专业情义和自我认同感遭到负面影响,如教师角色改变、教师身份遭到冲击,这类趋势可能会挑战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延续性。
一是技术对教师身份的冲击。ChatGPT在教学中利用,能够摹拟人类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智能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展开客观测评、产生多样化教学模式,简言之,任何体现重复性需要的工作,都可以诉诸ChatGPT。不但如此,对ChatGPT的过度依赖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师生情感交换难以实现,如在课堂中遇到问题,师生利用ChatGPT工具寻求答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非语言交换。这对停滞在原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教书匠和固步自封的教师来讲,免不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命运。
二是学生对教师身份的再认识。利用ChatGPT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使学生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将解决课后任务的希望寄托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并且学生在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再评估。这表明教师作为知识普及和技能传授的主体地位正在消解,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权威遭到挑战。如八年级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并提供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枯燥乏味、且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后自己利用ChatGPT检索该节相关知识,并在ChatGPT上寻求测试题答案,ChatGPT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利用案例及其作用,并提供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三是教师对本身定位的迷茫。相较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不再凸显。技术发展对教师本身定位的冲击表现在:一方面容易使教师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定位产生疑惑,表现为教师对“我是谁”“我需要做甚么”这个专业身份问题迷惑不解;另外一方面容易使教师混淆技术与人的价值,表现为部份教师盲目崇拜技术,过于相信技术在人材培养方面的功效,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产生自我定位困惑。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5期文章《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来源:网络

桂)哥)网)络www.GuIgege.cn

本文来源于chatgptplus账号购买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atgpt.guigege.cn/jiaocheng/29841.html 咨询请加VX:muhuanidc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muhuanidc

工作日:9:30-22:30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muhuanidc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